转自:经济日报股市配资杠杆比例
医疗健康消费涉及疾病治疗、药品及医疗器械购买、康复护理等方面,其中,医生诊疗、药品购买等直接关系人们身体健康的医疗卫生服务和产品消费是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随着科技进步、居民健康意识提高及国家政策支持,医疗机构及相关企业不断创新医疗健康服务和产品的形式、内容,通过发展“互联网+医疗健康”等模式,促进健康服务领域数字化转型,增强服务供给精准性,极大提高了医疗健康服务的效率和质量。
据国家卫健委发布的《2023年我国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统计公报》,2023年医疗服务提供量和效率同步提升,全国医疗卫生机构总诊疗人次达95.5亿人次,比上年增加11.3亿人次。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居民人均医疗保健消费支出2547元,占人均消费支出的比重为9.0%。随着健康理念深入人心以及科技不断创新,医疗健康消费呈现多元化、个性化、数字化发展趋势。
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等慢性病管理,以及癌症、免疫治疗等领域个性化治疗方案的需求不断增长。日益多元的医疗健康消费促使医疗机构以临床需求为导向,不断激发科技创新活力,提升服务水平、诊疗技术和成效。在糖尿病领域,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率先采用AI系统实现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个性化精准调控,帮助医生实时预测最佳药物剂量,制订诊治方案,有效控制患者的血糖。
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技术广泛应用为医疗服务带来变革。通过5G网络可实时传输高清医疗影像,实现远程诊疗与手术指导,让优质医疗资源不再局限于大城市、大医院。在线问诊等互联网诊疗服务有效满足了群众多层次、便捷化的医疗健康服务需求,“互联网+医疗健康”等模式稳步发展。医疗机构与研究机构通过业务协同、数据共享,实现业务数据化及多院区一体化。智慧门诊等优化就医流程,改善就医体验。通过应用数字孪生技术,构建与真实世界高度一致的虚拟空间,医生能实时分析病患信息,提供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案。智能手机和可穿戴设备等促进医疗健康服务走入千家万户。《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4年6月,我国互联网医疗用户规模达3.65亿人。
智能化、便携化医疗器械受到青睐。智能健康监测设备、便携式心电图机和呼吸机等成为市场消费热点,体现了消费者的健康需求从治疗向预防、实时监控和个性化管理转变。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利用人工智能及大数据技术布局和开发家用医疗器械,应用场景的不断丰富和完善,将进一步推动相关产品落地。
医药电商迅猛发展促进了线上药品销售。京东健康、阿里健康等平台提供便捷的药品购买、在线问诊、送药到家等服务,改变了传统购药方式。2024年“双11”期间,有超千万用户在京东选购家庭常备药,相关药品成交额同比增长100%;心脑神经、内分泌等慢性病用药也同比实现大幅增长。为方便群众夜间购药,有些“互联网+”医药企业开通24小时服务。药品零售企业也推出线上渠道,如开发小程序、微商城以及上线第三方B2C、O2O平台等,提升服务能力,为消费者提供丰富的产品。药品集中带量采购,医保支付逐渐向大病、慢性病、特殊疾病等倾斜,覆盖的病种和范围不断增加,使患者用药成本大幅降低。与此同时,居民对药品的需求逐渐从治疗性药物向预防性药物转变。非处方药(OTC)品类越来越丰富,其价值不仅在于治疗疾病,也是个体对自身健康的主动管理和预防为主医疗理念的体现。维生素、膳食补充剂等的市场需求上升,这一趋势在30岁至50岁群体中尤为明显。
中式养生理疗越来越受欢迎,“90后”“00后”成为中医养生类产品主力消费人群。国际市场对中医药认可度提升,中医药产品的国际化成为亮点。中药企业通过现代生物技术等推动中药创新,开发新型药物。
(作者系中共北京市委党校首都高端智库教授、北京健康城市建设研究中心研究员)股市配资杠杆比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