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素材源自生活中的故事,如有类似经历,纯属巧合黄金配资,请理性阅读。】
年老之后,钱成了很多人心头的一块烫手山芋。有人说,钱捂得太紧,心情难免寒冷;暴露得太多,又容易引发纠纷。对此,我深有感触。毕竟,老年人的存款,不仅关乎晚年的生活保障,也常常成为衡量子女人品的试金石,更是对老年人尊严的考验。
步入中年,人生仿佛肩负着三座大山:一座是健康的身体,另一座是子女的教育,第三座是人生的投资。而在老年,老人面临的挑战同样不小。晚年的“返贫三件套”几乎成了每个老人的噩梦:不能自理的身体、家庭地位的下降以及不足以保障晚年生活的存款。对于子女来说,父母的存款是对家庭生活的缓解,但对老年人而言,却是能继续安享晚年的唯一保障。
子女们担心父母瞒着他们存款,更害怕父母对财务处理不当,被人欺骗。而老人在逐渐步入暮年时,也慢慢意识到:养儿不防老,最好的孝顺就是不啃老。所以,为了避免自己的存款被三代人惦记,有些老人不得不选择装穷,隐瞒财富,甚至主动“背债”以保护自己。
展开剩余76%那么黄金配资,作为老人,我们是否需要告诉子女存款的具体数额呢?78岁的秦阿姨给出了不同的答案。
秦阿姨今年78岁,已经退休多年,月退休金约为7600元。老伴五年前去世,三个子女都已经成家立业,大外孙也即将结婚。随着年龄的增长,秦阿姨发现子女越来越关心她的晚年生活,这让她感到非常幸福。虽然她的身体有些小毛病,但仍能自理,独自生活并不成问题。
尽管如此,秦阿姨拒绝了子女给她安装监控的提议,因为她不喜欢自己总是暴露在子女的眼皮底下。老大是她的女儿,居住在外地,去年退休后想接她去同住,但秦阿姨拒绝了,因为她知道女儿家庭的重担。老二是她的儿子,住得较近,每周末都会来看看她。小女儿则住得非常近,几乎每天都会来看望她。
她的三个子女各有各的难处,尤其是老大的外孙已经步入社会,但仍迟迟未结婚,老二家的孙子刚刚考上了公务员,正在为购房烦恼。小女儿的孩子也面临着学业和生活的压力,整个家庭的负担不轻。
秦阿姨和老伴年轻时都是国企的工程师,退休金较为可观,两人每月可存下10000元。尽管她们并不富裕,但对于子女的短缺,他们总会适当伸出援手。然而,他们从不多给,只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不求回报,也不期待过多。
在他们退休的初期,子女们曾提出让他们轮流居住,甚至希望将部分存款用于资助家庭开销。这让秦阿姨感受到了某种不安,甚至开始思考老年人如何处理存款问题。
她的姐姐在丈夫去世后,把房产过户给了儿子,并将存款平分给三个子女,开始了轮流居住的养老模式。然而,三年后,她选择了去养老院生活,不再与子女同住。她告诉秦阿姨:“千万不要告诉子女存款数额,也不要轻易过户房产,钱和房产要自己掌控。”她深知,家庭中的存款如果被公开,往往会成为大家的“备用金”,而且容易引发不必要的矛盾。
在秦阿姨看来,家庭成员如果知道了父母的存款数额,常常会以各种理由分割这些财富,甚至引发亲情的裂痕。因此,她选择不直接告诉子女存款的具体数额,但每当其中一个子女有困难时,她会悄悄伸出援手。而且,她会把这些援助记录下来,以便之后能公正地给予其他子女。
对于孙辈,秦阿姨同样保持着一种公平的态度。她为每个孙子孙女准备了50000元的费用,确保每个孩子都得到同等的关爱和支持。她还会将每一笔小红包、小压岁钱存入他们的账户,并记录在本子里。这样做,不仅让孩子们知道她有心帮助,也避免了不必要的误会。
从秦阿姨的经验来看,老年人到底要不要告诉子女存款数额?她认为,这并非必须。最重要的是,要做好详细的记录,确保一旦发生意外,子女能第一时间知道存款在哪里。这不仅包括存款的数额,还应该记录所在银行、密码等信息,以便子女能顺利处理后事。
秦阿姨总结道,孝顺的子女不会为了钱而扰乱父母的晚年生活,而那些不孝的子女,即使父母把一切给了他们,也不会满足。晚年的幸福,首先来源于身体的健康,其次是有支配存款的能力,最后是对子女的包容与理解。每个老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和选择,重要的是,保持自己的独立与尊严。
那么,对于您而言,是否会告诉子女自己存款的具体数额呢?这个问题值得每个老年人深思。
发布于:山东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