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炒股配资
大家都知道《说文解字》是咱们中国最早的字典,也是人类最早的字典。但大家不清楚,其实它不仅是中国最早的文字史、人类最早的文字史,更是人类最完整的文字的起源史、汉字的起源史。
在《说文解字》这本书前面有一篇《说文解字叙》,这篇文章是许慎对汉字的起源和发展史的概括和总结。所以,我认为这篇文献非常重要,有必要和大家一起来学习一下。
这里我截取一段和大家一起学习,然后我们再我再来给大家分析,它的价值和意义在哪里。
许慎《说文解字叙》开篇讲:“古者庖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视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易》八卦,以垂宪象。”
在这段话里面,许慎认为咱们汉字的起源之一就是《易经》的卦象。
我们接着往下看,“及神农氏,结绳为治,而统其事,庶业其繁,饰伪萌生。黄帝之史官仓颉,见鸟兽蹄迒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
这段话又分成两部分,前面部分,许慎把汉字的起源又追溯到结绳上来,讲许慎认为,易经的八卦符号和结绳都是汉字的源头。许慎关于汉字起源的观点是非常正确的。
后半部分,许慎讲“黄帝之史官仓颉,……,初造书契。”这里面的书契它有两层含义,第一层含义,这个“书”本质上就是指文字了,“契”是指契约,但最早的契约不是纸质的,而是木质的。结绳也是契约,木制的契也是契约。到了汉朝才开始在木制契约上写字,所以书契也有文字的意思。书契时代意味着文字出现了。
然后接着:“以迄五帝三王之世,改易殊体。封于泰山者七十有二代,靡有同焉。”
这段话是说,各朝各代文字它是有变化的,这个变化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的,但是整个的文字这个时期还是统一的,只是这一朝和上一朝的文字形态不太一样。
接下来,许慎说:“及宣王太史籀著《大篆》十五篇,与古文或异。至孔子书《六经》,左丘明述《春秋传》,皆以古文,厥意可得而说。”
这段里面,许慎讲到,周宣王时期有个太史叫籀,这个人写了一个大篆15篇,这就是史料中有记载的大篆的字体的出现时期。这个时候汉字还是统一的,大篆字体出现在小篆字体之前。这个时期的文字都统称为大篆,包括金文,和太史籀所写的大篆,也被称为籀书,又成为一个字体,它也属于大篆的范畴,相对于在许慎那个时代来讲的都属于古文。
许慎在写《说文解字》的时候,已经不知道有甲骨文了。但是他见过金文、见过大篆字体。只不过许慎的时代,这种古文字保存下来可见到的已经很少了。
在《说文解字》里,他会在解释某个字的时候,如果有古文体,他就会在对字做注释的时候,将古文体对照记录下来,这是《说文解字》的一个重要价值之一。它呈现了他的时代文字形态的演变历史。
《说文解字叙》中,许慎认为从周宣王一直到左丘明的春秋时期,这段时期文字还是统一使用大篆字体的。
“其后诸侯力政,不统于王,恶礼乐之害己,而皆去其典籍,分为七国,田畴异亩,车涂异轨,律令异法,衣冠异制,言语异声,文字异形。”
这里就说了汉字的一个很重要的变化是,诸侯分治的战国时代,文字形态也开始出现了分化。战国时期不仅我们在国家的治理秩序上出现了分裂,比如战国七雄的出现,这个时期每个诸侯国家的文字的写法也开始不一样了。
战国时期汉字开始出现了分裂,许慎也说到了其他方面的分裂,比如田地的度量标准、车制造的标准,法律规定、服饰,甚至是语言……方方面面都分裂了。
总之这个时候,我们汉字史出现了一个重大变化——由统一到分裂。
然后往下看许慎说:“秦始皇初兼天下,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罢其不与秦文合者。斯作《仓颉篇》,中车府令赵高作《爰历篇》,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学篇》,皆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者也。”
许慎他不认为是秦始皇统一了汉字,我们现在说秦始皇统一了中国,但其实许慎也不这么认为。他认为秦始皇只是兼并了天下,是兼并六国。因为中国在春秋之前本来就是统一的,文字也是统一的,只是后来出现了分裂,然后到了秦始皇的时候,又重新开始一个强制性的统一过程。
这里我截取一段“是时秦烧灭经书,涤除旧典,大发隶卒,兴戍役,官狱职务日繁,初有隶书,以趣约易,而古文由此绝矣。”
秦始皇烧灭了经书,但这个时候因为“官狱职务日繁”就有了另外一个字体——隶书的出现。
为什么叫“隶”呢?就是奴隶,因为管理监狱的需要而来的文字。因为秦始皇
他抓的人太多了,管理监狱的人需要处理的事太多了,为了方便办公,他就进一步简化古汉字,于是就出现了一个更简化的字体隶书。
许慎说,到这个时期,古文由此绝矣。他认为隶书的出现是对古汉字的一个破坏,古文由此绝矣。
我们就学到这里。下面我给大家分析下上面《说文解字叙》这段论述中的重要信息。
第一点,这段叙讲了汉字的起源史,其实也是人类的文字的起源史,源于易经的八卦和结绳。
结绳它是一种契约,也是一种符号。因为结绳,是用一根绳子不断地打结,每个绳结它是代表数字的,尽管它是三维立体的,但是它也是一种数字符号。
这里可能大家有对数字符号一个错误的理解,认为数字符号一定是二维的,如果三维的,就不够抽象。
不是这样的,它是否抽象,取决于它表达的内容是什么。
结绳符号后来也演变成我们现在所熟悉的算盘,算盘也是源于结绳的。譬如说算盘
上一个个的算盘珠,它也是一个三维的数字符号呢。因为算盘珠它表达的是数字,和我们所写的数字,无论是阿拉伯数字,我们汉字中大写的壹 、贰、叁、肆……都是一样的。一个算盘珠其实也是一个符号,它表达的也是数字,是抽象的。
结绳也是表达的数字,也是抽象的。当然,结绳除了表达数字,还表达了契约相关的内容,结绳是一个抽象化的符号。
通过考古,我们了解到甲骨文是最早的汉字。所以我们文字学界一直有一个问题,就是甲骨文看起来非常成熟,那么它是如何产生的?在它之前是不是应该有一套演变的系统?
由于史料和其他证据很少,我们一直搞不清楚,甲骨文的造字逻辑。
而许慎已经把这个演变过程说清楚了,就是在甲骨文之前,我们中国实际上是存在着
而且长期存在着成熟的符号系统。而且有两种符号,一种是八卦符号,另外一个就是结绳符号。
那么实际上,汉字是在两种符号的基础上所形成的。许慎所处的时代,我们对这一点还是有片段记忆的,这个记忆一部分也是来自易经,《周易系辞》就有一段话“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
许慎对汉字和结绳的关系的论述,就是来自周易的。
总之,我们从《说文解字叙》的这段学习中,可以知道,甲骨文出现之前,我们是有成熟的符号系统,只是说这个时候的符号系统是用来表意的,没有被用来表达我们的语言,只是说到了甲骨文时候,才开始用符号系统表达语言。而且更重要的,我们是借助了结绳这套符号系统来演变成文字。
关于这一点,许慎也是不清楚的。许慎只知道汉字和结绳有关系、和易经有关系,但
但是他不知道这个关系具体是什么?
许慎还讲到秦始皇时期,创造了隶书,即简化版的汉字,然后古文绝。实际上隶书也是对我们汉字表意系统的一个破坏。我们对之前的文字失去了记忆。
整个春秋战国时期,它是一个礼崩乐坏的时期,也是文字符号的一个变革时期。
从进步的角度来讲,也是从实用的角度来讲,汉字简化更能和语言的联系更紧密了,汉字可以独立的去表达语言,可以用来写文章了,这是一个进步。
但是它也有不好的地方,就是对我们以前的汉字的字形失去了记忆,到汉朝的时候
我们已经不知道之前的字体是什么样子。最典型的就是不知道甲骨文的存在。所以许慎写《说文解字》的时候,他不知道甲骨文的存在,也就不知道真正的汉字演变过程是什么。同时,这也导致他对汉字产生了一个错误的判断。就认为汉字最主要的造字方法、造字原理是是象形的。
其实不是免费炒股配资。汉字造字原理是基于对结绳符号表意的一个借用。